洛根萨金特是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人ღ★,2023-2024年期间代表威廉姆斯车队参加了37场赛事ღ★,获得过一个积分ღ★。
这位出生于2000年最后一天的“千禧后”ღ★,征战F1的时期刚好与《F1ღ★:狂飙飞车》(F1: The Movieღ★,以下简称为“《F1》”)的拍摄周期重合ღ★。萨金特是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人ღ★,《F1》的主角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饰演)也正是在佛罗里达州戴通纳国际赛道赢得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后ღ★,时隔超过二十年重获F1围场的召唤ღ★。
作为F1招揽新车迷的重量级影视项目ღ★,《F1》的制作得到国际汽联的全力支持ღ★,从赛事实拍ღ★、真实车队授权ღ★,到真实车手和车队领队客串ღ★,影片简直就是F1的影视化再现ღ★。梅赛德斯AMG车队经理托托沃尔夫ღ★、七届F1总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ღ★,还分别担任了影片的执行监制和监制ღ★。
大量车内视角ღ★、真实比赛场景ღ★、过往赛车电影无法比拟的速度感以及点缀于影片各处的赛车文化彩蛋ღ★,令不少车迷大呼过瘾ღ★,更似乎真的起到吸引“萌新”的作用ღ★。IMDB 7.9分ღ★、“烂番茄”83%新鲜度ღ★、豆瓣8.5分ღ★,都在证明影片从国际到中国市场的不俗口碑ღ★。然而也不乏车迷吐槽ღ★,影片中的虚构车队“极速巅峰”从零积分车队冒升至分站赛争冠的“脱胎换骨”ღ★、海耶斯“小聪明”战术的零可行性ღ★,乃至车队技术总监凯特麦肯纳(凯瑞康顿饰演)过于“花瓶”而毫无角色弧光ღ★。
而在笔者看来ღ★,上述吐槽点放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ღ★,并非完全不可接受ღ★。但“美式中年危机男拯救一切”的故事内核ღ★,则真正暴露了本片庸俗ღ★、刻板与美式自我标榜的毛病ღ★。这种创作旨趣乃美国在流行文化工业领域“巨无霸”地位的产物ღ★,当寄望开拓市场的F1遇上了好莱坞造梦工业ღ★,最终是脱胎于欧式赛车文化的前者向代表美式文化输出的后者投诚ღ★。
现实中ღ★,F1史上最成功的美国车手是马里奥安德雷蒂乱码1234区2021ღ★,其F1生涯从20世纪60年代末跨越至21世纪80年代初ღ★,12次赢得分站冠军ღ★,更获得过1978年车手总冠军ღ★。但在他之后乱码1234区2021ღ★,就再无美国人站上F1最高领奖台ღ★。
在电影的虚构世界中ღ★,海耶斯初出茅庐时便被视为新一代后起之秀ღ★,但因为与巴西传奇艾尔顿塞纳缠斗过激发生事故ღ★,早早退出F1赛场ღ★。影片结尾ღ★,回归的海耶斯终于弥补当年遗憾ღ★,拿下赛车生涯首个F1分站冠军ღ★。
《F1》的“爽文”体验ღ★,不仅仅来自海耶斯最后“功德圆满”ღ★,更在于他以“救世主”姿态拯救了“副班长”车队ღ★、即将失去车队管理权的创始人ღ★、稚气未脱的新秀车手ღ★、遭遇性别偏见的技术总监……他带着美国牛仔的风采ღ★,以独具一格的策略ღ★、孤注一掷的胆气ღ★、看穿一切的智慧ღ★,成为一个改变围场格局的巨大“外挂”ღ★,令车队同伴和对手都收获了全新的竞速智慧洗礼ღ★。
车迷观影后的批评角度ღ★,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些“外挂”上ღ★。诸如海耶斯制造事故ღ★、激发安全车的“战术”ღ★,现实中早就要被扣光超级驾照积分ღ★;事故所造成的车队经济损失ღ★,也实质性不利于车队运营ღ★;而升级套件加上海耶斯“指点”空气动力学调整ღ★,就让极速巅峰的赛车从榜末烂车变成跟红牛ღ★、法拉利ღ★、梅赛德斯AMG等“火星车”斗得有来有回ღ★,更加天方夜谭……车迷的出戏感也由此而来ღ★。
然而ღ★,影片纯熟的商业大片式情绪调动ღ★,令作为非硬核车迷的笔者ღ★,在观影时还是很能投入到故事之中ღ★。它秉承了好莱坞一流制作的应有特点ღ★,通过视听特效和优质配乐ღ★,驱使观影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影片的表达心流ღ★。本片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的上一部商业电影作品ღ★,是《壮志凌云2ღ★: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ღ★。它与经典前作相隔36年ღ★,不但没被评论界视为狗尾续貂ღ★,反而令《壮志凌云》系列焕发新光彩ღ★,导演的商业片执导能力可见一斑ღ★。笔者观看《F1》期间ღ★,也很自然地接受了海耶斯颠覆赛场的人设ღ★。
但脱离了沉浸式观影环境ღ★,笔者开始在“爽过”之后思考影片的不足之处ღ★。首先想到的是ღ★,海耶斯全身重伤ღ★、阿布扎比大奖赛终极之战前视线一度出现重影的伏笔ღ★,并没有最终发挥作用——用文艺创作理论来说ღ★,就是“契诃夫之枪”没有打响(俄国知名作家契诃夫名言ღ★:“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ღ★,第二幕中一定会发射ღ★。不然这把枪就没必要挂在那ღ★。”)ღ★。
笔者继而发现ღ★,海耶斯的背景人设同样没有推动故事发展ღ★。按一般创作范式来说ღ★,海耶斯的车祸遭遇ღ★、浪子心态和三段婚姻的感情经历ღ★,是为其人物成长做铺垫ღ★。但导演将更多的人物成长内容放置在男二号约书亚皮尔斯(戴姆森伊德瑞斯)身上ღ★,海耶斯则完全成为运筹帷幄ღ★、力挽狂澜ღ★、发展完善的赛车之神乱码1234区2021ღ★。即使他在影片中也遭遇挫折ღ★,绝大部分都不是他本人的过错ღ★。
海耶斯人设的伏笔作用失效ღ★,反而令笔者进一步关注到人设的“熟悉感”——这正是美式影视作品所热衷的“中年危机”主题模板ღ★。以主角从职业生涯到感情/家庭生活都充满危机作为故事的基本矛盾ღ★,在中年危机叙事模式中ღ★,怎样解决危机将成为推动故事走向的麦高芬ღ★。
而《F1》中ღ★,海耶斯的经历却没有太多麦高芬意义——当年事故的阴影似乎已被克服ღ★;浪子形象和花花婚恋史则仅用于建构一个角色标签ღ★,海耶斯实际上不需要像其他中年危机故事主人公一样ღ★,通过重塑心态来换取事业或感情上的成功ღ★。
《F1》这种中年危机模板只“套用一半”的风格ღ★,令笔者十分好奇导演的用意在哪ღ★。直到笔者跳出寻常的观影分析思路ღ★、将注意力重新落在“F1宣传片”这个项目目标上时德扑之星官网ღ★,笔者才发现ღ★,《F1》暗藏的美式价值先进性输出意图ღ★:现实中美国车手在F1的相对沉寂ღ★,影片中的海耶斯却能在赛道内外长袖善舞(连德州扑克牌局都“礼让”了晚辈)ღ★,这部由苹果投资的电影ღ★,其实既要宣传F1的精彩纷呈德扑之星官网ღ★,还要宣传美式文化的“大赢特赢”ღ★。
这部苹果流媒体开发的体育主题喜剧已制作了三季德扑之星官网ღ★,讲述对足球一窍不通的美式橄榄球教练特德拉索(杰森苏戴奇斯饰演)ღ★,误打误撞成为虚构英超俱乐部AFC里士满主教练ღ★,最终利用其平易近人ღ★、嘻嘻哈哈加满嘴美式流行文化梗的人格魅力融合团队ღ★,帮助里士满从降级球队蝶变为联赛争标分子ღ★。
单单是三言两语的剧情介绍ღ★,都可以看出《F1》和《足球教练》创作旨趣的高度共通ღ★:同样是体育主题故事ღ★,同样在现实体育背景下中塑造虚构的体育角色/IPღ★,同样是美国体育界人物介入到非美国强项的体育领域后ღ★、缔造突破性成绩ღ★。
而在笔者看来ღ★,最值得关注的共通ღ★,在于海耶斯与拉索一致的中年危机人设ღ★。两人的生活境况谈不上世俗意义上的理想ღ★,然而海耶斯凭借美式个人英雄主义ღ★、拉索凭借美式温情脉脉主义ღ★,分别成为赛场赢家ღ★。
《F1》与《足球教练》都通过密集的爽点(前者主要利用视听效果和主角光环ღ★,后者则利用美式幽默ღ★、文化冲突等笑点)ღ★,将大部分观众带入到一个天然支持主人公的立场上ღ★,从而将其需要体现的美式价值观悄悄植入ღ★。
体育故事永远不缺绝处逢生德扑之星官方网站ღ★、坚韧不拔的正面内容ღ★,因此利用体育题材输出价值观具有天然便利ღ★。但《F1》和《足球教练》却因为将故事设置在一个美式体育范式并不明显ღ★、且具有清晰显示蓝本的体育场景下ღ★,导致其价值观输出显得勉强和傲慢德扑之星官网ღ★。受欧美汽车文化差异影响ღ★,美国车手在F1车坛已经很久没出现过头部车手ღ★,而《F1》的海耶斯在虚构故事中为虚构车队摧城拔寨ღ★,这简直是对F1自身的门槛性ღ★、技术性和严谨性的侮辱ღ★。众所周知“Football”在英国与美国是截然不同的运动ღ★,但《足球教练》的美国Football教练在英国Football赛场执掌虚构球队ღ★、在“世界第一联赛”英超争冠ღ★,同样也是贬低“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技术内涵和文化深度ღ★。
这种傲慢是美式价值观过去强势输出ღ★、收效明显的结果ღ★。基于美国的国力强势ღ★、借助优秀的流行文化作品ღ★,美式价值观在全球化推广过程中长期无往不利ღ★。但久而久之ღ★,一些创作者误认为ღ★,其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先进性无可争议ღ★,于是在精神内核创作中偷工减料ღ★,截取一些表面上的美式元素就交代了事ღ★。像《F1》这种中年危机只作背景ღ★、对推动故事毫无帮助的创作思路ღ★,正正让故事在文本真实感染力方面大打折扣ღ★,整体而言桥段变得刻板ღ★、内核变得庸俗ღ★。
去年ღ★,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洛杉矶12分钟”上演后ღ★,笔者也撰文批评过2028年洛杉矶奥组委的自以为是ღ★。组织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德州扑克ღ★、说唱名人Snoop Dogg等流行文化人士ღ★,演一些动作场景ღ★、办一场临时演唱会ღ★,就用来承托洛杉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ღ★,完全是目空一切的表现(延伸阅读ღ★:洛杉矶12分钟ღ★,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ღ★。《F1》则懒于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乱码1234区2021ღ★,单纯通过堆砌一些桀骜不驯的特质以宣扬美式好汉的能力乱码1234区2021ღ★,最终也出现对F1竞争ღ★、合作ღ★、探索等正面精神的曲解德扑之星ღ★。ღ★。
换句线》倘若不是以一名美国车手作为主角ღ★、或者不把海耶斯塑造得如此无所不能ღ★,就不会形成如今这种价值观输出洋洋自得却充满破绽的感觉ღ★,甚至可能令美式价值观在老练的大制作包装手段下更加渗透入理德扑之星官网ღ★。在这方面ღ★,被不少车迷影迷拿来与《F1》对比的2019年赛车电影《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ღ★,就是模范之一ღ★。笔者当年也分析过《极速车王》在美式价值观输出方面的巧思ღ★:寄托美式价值观的核心人物除了两位美国人主角之外ღ★,还包括一开始以“反派”形式包装ღ★、最终却与主角达成理念契合的意大利人角色——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延伸阅读ღ★:《寄生虫》横扫奥斯卡ღ★,《极速车王》凭什么扛起体育片大旗?)ღ★。
而纵观《F1》全片ღ★,海耶斯挂着中年颓废标签德扑之星官网ღ★、却从赛场到情场展示“龙傲天”式征服姿态ღ★,则让影片沦为宣传美式“赢学”的吹嘘之作ღ★。公道地说ღ★,相比起近年为好莱坞“大片”模式扛旗的作品(尤以一批漫画改编电影ღ★、经典动作电影系列为代表)ღ★,《F1》其实在基础性的戏剧文本ღ★、技术性的起承转合等方面ღ★,都优胜得多ღ★,接近好莱坞大制作黄金时期的优秀作品的风采ღ★。但是它在主人公设定方面出了毛病ღ★:那个总认为自己掌控一切的牛仔型主人公ღ★,最终真的在影片中一切如其所愿ღ★。过于“爽片”就过于脱离真实ღ★,影迷爽过之后找不到回味的意蕴ღ★,车迷更加增加了对赛车竞技内容失实的不满ღ★。只要多加咀嚼ღ★,人们就能发现桑尼海耶斯的胜利传说ღ★,不过是好莱坞不切实际幻想中的镜花水月ღ★。